您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走近陆军某旅电子侦察连三尺机台,见证一个个“千里之约” 全球最资讯

2023-04-20 11:16:14 来源:解放军报

评论

深夜,周遭的一切沉寂下来。山野之间,陆军某旅机房内,仍一派忙碌。

双眼牢牢锁定屏幕,神经时刻保持紧绷……这是该旅电子侦察连官兵的日常状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喧嚣繁华的城市相较,“孤寂”或许是这里最贴切的代名词。扎根于此,意味着他们要舍弃安逸、远离亲朋,全身心投入工作。日复一日,耳边接连响起的电波声,在一分一秒中考验着他们的耐心和意志。

坚守方寸之地,年轻的官兵们同样心向远方。千里之外,有血肉至亲,有同侪携手的伙伴,有一同入伍的战友……追梦道路上,他们许下约定,在相互鼓励中不断前行。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进者。今天,我们走近三尺机台,见证一个个“千里之约”。

三尺机台见证“千里之约”

■孙顾峰 卢 波 张皓昱

坚守战位,绽放光芒

夜幕降临,下士吴焱坤又一次抬头凝望星空。

来到陆军某旅电子侦察连后,吴焱坤在不经意间养成了这一习惯。春夏秋冬,繁星在深黑色的天幕上闪烁变幻,就像方寸屏幕上的“风景”不断刷新。

2019年9月,吴焱坤与弟弟吴燚坤一同参军入伍。手握钢枪,兄弟俩满怀信心地约定:“身在军营,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

新训过后,吴焱坤被分到了电子侦察连。登上高地,眺望美不胜收的海景山色,初到战位的吴焱坤对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这股热乎劲没过多久,浩如烟海的信号参数和复杂难懂的专业原理,就给了吴焱坤“当头一棒”。

吴焱坤所在战位工作节奏快、强度高,头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干扰信号,常常压得吴焱坤喘不过气。

那时候,吴焱坤有点羡慕千里之外的弟弟。

弟弟吴燚坤下连后被分到了一个荣誉连队,担任机站测控员。一次事迹报告会,吴焱坤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见到了弟弟。首长颁发荣誉奖牌时,镜头刚好给了弟弟一个特写,他笑得那么灿烂。

“难道自己就这样被弟弟拉开差距?”吴焱坤思索许久,下定决心,“守好自己的战位,争取走得更远。”

从那以后,吴焱坤直面三尺机台的孤独和枯燥, 抓紧每次值班的机会,认真总结各类信号的变化特征,将它们一一摘抄下来。即便不值班的时候,他也“铆”在机台,向经验丰富的老兵请教问题。

夜晚的孤灯,照亮着吴焱坤伏案钻研的身姿,厚厚的笔记本上写满了他的心得感悟。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焱坤终于练出了属于自己的“绝技”。一次对抗演练,吴焱坤侦测到了隐藏很深的“敌”方目标,并第一时间上报,受到上级的表扬。

“虽然没有炮火硝烟,没有枪林弹雨,但高山海岛就是我们的阵地,方寸荧屏就是我们的战场!”那天,听着老班长热血沸腾的话,吴焱坤愈加认定一个道理:你的身上有光,别人才会看见你。

拼搏让吴焱坤身上的光芒越来越亮,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吴焱坤。

武装5公里建制连考核中,吴焱坤扛着连旗,带领第一梯队冲过终点线。那一刻,吴焱坤呐喊着,胸中仿佛涌动无限力量。

最近和弟弟视频通话时,看到彼此的黑眼圈,吴焱坤和弟弟同时笑了。说起当初的约定,兄弟俩细数着自己的成绩,为彼此喝彩,为未来加油。

并肩战斗,共同成长

相隔千里,两个点位连线的视频会议上,下士应鸿宇与同年兵龚聖傑又一次“云端”会面。

“我们在新兵连时几乎形影不离,但谁也没想到后来要见面竟这么难。”说起龚聖傑,应鸿宇的话多了起来。

刚入伍那会儿,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应鸿宇和龚聖傑相见恨晚。他们互帮互助,训练成绩有了大幅提高。下连后,他们又赶巧分在了同一个连队。

本来,应鸿宇以为他俩又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续写缘分。可听完连长的介绍,他便知道,自己的愿望落了空。

原来,连队点多面广,许多战友注定要天各一方。分配命令下达后,应鸿宇跟着指导员来到现在这个点位,龚聖傑则留在原来的地方。

离别前的那个晚上,应鸿宇找到龚聖傑。望着夜空的星星,两人聊了许久,3个多月摸爬滚打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聊起未来,应鸿宇和龚聖傑相约一起努力,再见面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成绩单”。

一个在高山上,一个在大海边。不到10平方米的机房里,应鸿宇和龚聖傑面对着复杂无形的电磁信号,守卫着同一片海域。虽然不在一个战位,但对应鸿宇和龚聖傑而言,两人就像在彼此身边一样,一起并肩战斗。

上机值班是个辛苦事。一开始,面对崭新的设备和高强度的值班执勤,应鸿宇和龚聖傑都有些吃不消。然而,看着有经验的侦测员从容不迫,接连干出成绩,他俩坐不住了。

一次,值班时错失一次机会,应鸿宇急得直拍大腿。很快,两人开始想办法加速赶上。虽然位置不同,但眼前有着相同的设备,一起研究学习并不费事。

每周,连队都会组织“学习夜校”,应鸿宇和龚聖傑积极参加。他们加班加点补充专业知识,了解装备性能特点。每当有新的收获,他们就通过军线电话交流操作心得,分享提高效率的方法。

一段时间后,应鸿宇与龚聖傑的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在营里组织的量化排名中,他们俩的名次进步较大。

结束一天的值班执勤后,应鸿宇喜欢伴着晚霞到机房顶上的平台坐一坐。那里是阵地的最高点,可以远眺大海。

夕阳西下,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看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应鸿宇总会想起三级军士长冯银军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耐不住寂寞,就坐不住冷板凳;坐不住冷板凳,就练不出‘火眼金睛’。”

作为入伍18年的老兵,冯银军始终把值机台当作战场,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岗位上。“是职责,也是热爱。”在应鸿宇眼中,三尺机台几乎是冯银军生活的全部。

“你早晚都会成为连队的专业骨干,一定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冯银军总是这样叮嘱应鸿宇。

顺利晋升下士后,应鸿宇像是装上了“加速器”,对自己要求更加苛刻。每季度的思想汇报中,他都会把与龚聖傑的“约定”写进去,只为督促自己保持努力,决不懈怠。

一次,应鸿宇和龚聖傑刚好在同一个时间段执勤。突然,不明雷达信号出现,应鸿宇立即与龚聖傑所在阵地的侦测员通报情况。经过密切协同,他俩死死盯住了这个信号,为上级采取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自从下连分散部署后,应鸿宇和龚聖傑就再没有相聚。有时,他们在机房视频会议系统里匆匆一瞥;有时,他们在电话听筒里“隔空”对话。

无论距离有多远,两人并肩战斗的初心从未改变。

心怀梦想,奋力奔跑

从战位上下来,刚刚结束执勤的装备技师周法杰回到宿舍。坐在书桌前休息的他,目光落在案头那张泛黄的照片上。

小小相框中,周法杰将手臂亲切地搭在发小梅学杰肩上,两人的笑容里满是憧憬。

中学时代,周法杰和梅学杰一直是上下铺的好兄弟,学习和生活几乎都在一起。2011年,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两人做了相近的选择。周法杰参军入伍,迈进火热军营;梅学杰则考取警校,立志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虽然要分别了,但我们报效国家的心是在一起的。”送梅学杰上火车时,周法杰与他在寒风中紧紧拥抱,彼此的约定心照不宣。

入伍12年,周法杰在三尺机台后方为装备“把脉”。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装备维修,成为连队公认的“大拿”。每次取得新的成绩,周法杰都会与远方的好友分享成长的喜悦。

一天晚上,在研读专业书籍时,周法杰突然想到一个革新创意,激动得睡不着觉。他赶忙将自己的思路记录下来。

组装硬件设备、搭建发射环境、检测信号实效……又一个深夜,周法杰的研究似乎遇到了瓶颈。一次次失败,周法杰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那段时间,从微信朋友圈中感受到好友的心情似乎有些低落,梅学杰打来电话关心。

那次通话,两人的距离仿佛从千里之遥拉近到了中学时的床板之隔。虽然不知道好友遇到的问题具体是什么,但梅学杰的鼓励还是为周法杰注入了“强心剂”。

“只要方向对了,再难也要顶住!”周法杰想到他们当初选择理想时的义无反顾,一下子振作起来。

每次失利,周法杰都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并将经验和灵感用红蓝两色笔标注在旁边。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一次次较劲……就这样,周法杰在不知不觉中写满了厚厚一本。

2018年,周法杰和梅学杰在高中毕业后第一次见面。那天是周末,梅学杰搭乘火车来到周法杰所在城市。好友相见,回忆往昔,感触良多。当年的“千里之约”,仿佛就在昨日。

“周技师,有个突发情况需要你处理一下!”没聊两句,站长尹广博的电话打断了两人叙旧。

周法杰立即起身,返回营区,赶往现场。发现天线系统正在“报警”,他脑海中迅速闪过专业知识,做出准确判断。周法杰深知,天线角度的细微误差,会带来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的偏差。

此刻的周法杰,完全将前来探望的梅学杰忘在了脑后。他不敢大意,将被子和枕头搬进机房,守在装备屏幕前观察,生怕半夜再出情况。

周法杰守了整整一夜。翌日,当他走出机房,用布满血丝的双眼望向初升的朝阳时,才想起专程来看他的好友。电话中,周法杰得知,梅学杰已经离开。

“虽然不知道你在部队具体干什么,但看到你这么敬业,我是真心敬佩你!”梅学杰的鼓励,让周法杰眼角湿润。

这些年,一路奋进,周法杰与梅学杰两人在各自成长路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周法杰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梅学杰被所在支队评为“执勤先进个人”。

“你我向上,国家向前。”2023年,周法杰更新了自己的个性签名。这既是两个人的约定,也是一群青年人的理想。

心怀梦想,不惧挑战。面向新的征程,他们正朝未来奋力奔跑。

(蔡志伟、郭顺杰、王鸣宇摄)

小岗位,大舞台

■三级军士长 冯银军

3年前那场电子对抗演练,我至今记忆犹新。

阵地的机房里,灯火通明。作为当周带班员,我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跃的信号,丝毫不敢马虎。

搜索发现,识别分选,细致研判……我和战友们全神贯注,从纷繁复杂的电磁信号中抽丝剥茧。

“报告指挥所,多组‘蓝军’信号正向我实施干扰!”从发现目标到描述目标,再到重现目标,“迷雾”一点点散去,“蓝军”信号渐渐“浮出水面”。

我立刻兴奋起来,大声对其他人喊道:“咬住频点别松口,不出意外就是它了!”

“目标锁定,成功命中!”顾不上欢呼,新的情况再次传来,对方采取反制措施,企图改频应对。凭着多年经验和对胜利的渴望,大家铆足了劲,狠狠扼住对手咽喉,顺利赢得此次演练的胜利。

入伍18年,我当过炊事员,做过财务工作,也当过管理骨干。那一年,转岗到侦察岗位,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喜欢置身机房,热衷于研究装备。任何时候,只要有新的想法,我都会第一时间扎进机房验证。

“学得深才抓得到,研得深才破得了。”这是我一路走来,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我之所以时刻提醒自己,是因为转岗时遇到的深刻教训。一次信息整编,我辛苦整理的成果,因缺乏数据分析功亏一篑……

“我是不是不适合干这一行呀?”我不禁开始怀疑自己。

“没有谁天生就擅长干哪一行,不要轻言放弃,你有无限可能。”一名老兵语重心长地和我说。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我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别人认为无关紧要的问题,我偏要坚持到底,从书本上找答案,向前辈们讨经验。渐渐地,我对侦察专业越来越感兴趣,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不懈努力下,我最终从新手成长为阵地的专业骨干。

“个人取得的成绩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从事侦察专业这些年,我从未止步不前,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装备能力提升上。

为了减轻值勤点位“一人多机”的压力,我与厂家多次沟通,改进了一款信号分析软件。在节约人力的同时,极大提升了效率。

电波就是刀枪,机房就是战场。靠着一股韧性,我和战友们啃下了一个个难题,攻下了一座座堡垒。与此同时,这些年我还带出了李冠国、应鸿宇、利伟斌等一批专业骨干。如今,看到年轻一代在岗位上展现才能,我越发感受到了师傅当年见证我成长时的欣慰。

小岗位,大舞台。作为电磁无形战场的“猎波人”,我愿把梦想融入三尺机台,把信仰写进方寸荧屏。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岗位、努力奋斗,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解放军报 孙顾峰、尹广博整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29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