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

广西:大山中的劳动者 每日快报

2023-04-30 22:49:50 来源:北青网

评论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芦笙制作非遗传承人——51岁的梁瑞辉(2023年4月26日摄);右上、中、下图为梁瑞辉在制作、调试芦笙(2023年4月26日摄)。  梁瑞辉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芦笙制作技艺。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芦笙市场需求量大增,梁瑞辉开始以制作芦笙和传承芦笙文化为主业。他现在每年要制作400多支芦笙。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90后”苗族姑娘贾宥凌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的工作室直播带货(2023年4月24日摄);右上、中、下图为贾宥凌在坡会上做直播(2023年2月6日摄)。  大学毕业后,贾宥凌在外闯荡多年。2019年,她返乡创业,借助直播和短视频销售大苗山的农副产品、宣传家乡的旅游资源。如今,贾宥凌每年能销售数万件苗乡特色产品。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杆洞村49岁的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洪英(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中图为杨洪英在刺绣(2023年4月25日摄);右下图为杨洪英在刺绣比赛中(2019年10月18日摄)。  杨洪英自幼学习刺绣,1998年起,杨洪英开始以制作苗衣和传承刺绣文化为业,平均每天穿针引线上千次。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资料图片)

拼版照片:左图为46岁的韦德王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林场里(2023年4月23日摄);右上、中、下图为韦德王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时走访村民和更换汽车轮胎的画面(2019年12月16日摄)。  韦德王是当地一名基层干部,2018年至2021年,韦德王在八好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磨坏了29条轮胎。如今,他到林场工作,依旧穿梭在重重大山间,为瑶山的绿水青山继续奔走。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47岁的梁足英在夜校教室里准备上课(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图为梁足英在摘野菜,准备销往县城(2021年6月12日摄);右中图为梁足英在夜校教室里上课(2023年3月15日摄);右下图为梁足英(右三)和姐妹们在种树(2023年3月16日摄)。  小时候没有上过学的梁足英,从2020年3月起在夜校学习文化知识。以前不会讲普通话不识字的她,如今每天都能通过微信、电话和商家联系,将苗寨的野菜销售到县城。梁足英说,不断坚持学习让她的劳动产生了更大的价值。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教学点53岁的老师潘先锋(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图为潘先锋给孩子们辅导功课(2022年1月12日摄);右中图为潘先锋在黑板上写字(2023年4月25日摄);右下图为潘先锋在给学生辅导功课(2021年11月25日摄)。  潘先锋从教30年,大多数时间在教学点工作,经常一个人承担语文、数学、体育等科目。他平均每天上5、6节课,30年来总共上课超过3万节。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73岁的老人梁安合(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图为梁安合(右)和老伴在田间插秧(2020年5月21日摄);右中图为梁安合展示收获的稻谷(2020年9月10日摄);右下图为梁安合劳作归来(2019年3月25日摄)。  梁安合一家有两亩多田,50多年来,梁安合一共插秧10万多株。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40岁的吴妹富站在亮布小广场上(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图为吴妹富(右)在亮布文化节上展示自己制作的亮布(2020年10月25日摄);右中图为吴妹富(右)扛着亮布槌参加亮布文化节(2020年10月25日摄);右下图为吴妹富在劳作(2017年11月9日摄)。  传统苗族亮布制作工艺复杂,需“千锤百炼”。吴妹富自幼学习亮布制作,每年都要捶打亮布10多万次。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雄村,蓝志平展示七百弄鸡(2019年11月10日摄);右上图为在弄雄村七百弄鸡养殖产业发展动员会上,蓝志平动员群众发展土鸡养殖(2016年8月17日摄);右中图为在弄雄村七百弄鸡养殖场,蓝志平在查看种鸡的生长情况(2019年11月10日摄);右下图为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村,蓝志平(右)捐赠七百弄鸡(2023年4月15日摄)。  蓝志平是弄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4年8月,在外闯荡多年的蓝志平返回家乡,规模养殖七百弄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蓝志平成立养殖合作社,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打造七百弄鸡产业基地。目前,合作社一年出栏20多万羽七百弄鸡。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55岁的村民龙革雄(右)和妻子罗桂枝(2017年8月1日摄);右上图为龙革雄和村民们在山上种树(2013年5月15日摄);右中图为龙革雄和妻子罗桂枝合影(2022年3月20日摄);右下图为罗桂枝在山上种树(2021年3月3日摄)。  铜板屯曾经是一个“空巢村”,一度濒临消失。2012年,外出闯荡20多年的龙革雄和几位村民返回家乡发展水果种植和观光旅游。十多年来,他们种植了2万多棵李树。如今,铜板屯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村”。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81岁的老人龙耀星(右)和老伴莫杏昭(2022年3月20日摄);右上图为龙耀星和村民在山上护理树苗(2013年5月21日摄);右中图为龙耀星(左三)等在山上准备种树(2013年5月15日摄);右下图为龙耀星和老伴莫杏昭在花丛中散步(2014年2月21日摄)。  铜板屯有种李树的传统,龙耀星从小就跟随大人上山种树,每年都要种上几十棵,累计种树数千棵。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60岁的村民龙飞任(2022年3月20日摄);右上图为2012年10月21日拍摄的铜板屯;右中图为龙飞任(左一)和村民们在山上规划铜板屯的发展(2013年6月19日摄);右下图为2019年3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铜板屯。  铜板屯曾经是一个“空巢村”,一度濒临消失。2012年,外出闯荡20多年的龙革雄和几位村民返回家乡发展水果种植和观光旅游。十多年来,他们种植了2万多棵李树。如今,铜板屯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村”。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85岁的老人龙显星(右)和老伴巫福昭(2023年4月24日摄);右上图为巫福昭在喂鸡(2013年7月23日摄);右中图为龙显星和外孙女在一起(2013年7月24日摄);右下图为龙显星(右二)、巫福昭带着已经长大了的孙悲们卖土特产(2021年2月15日摄)。  铜板屯有种李树的传统,龙显星和巫福昭从小就跟随大人上山种树,每年都要种树几十棵,累计种树上万棵。如今两人年事已高,已经不再种树了,但他们依旧牵挂着李树的生长情况。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村44岁的村民韦寿基在展示陀螺(2023年4月22日摄);右上图为韦寿基和村民们在陀螺比赛中(2023年4月22日摄);右中图为韦寿基在制作陀螺(2023年4月29日摄);右下图为韦寿基展示刚刚做好的陀螺(2023年4月22日摄)。  近年来,仁良村大力弘扬陀螺文化。作为当地传统陀螺手艺人,韦寿基已经做了上千个陀螺。他还每周组织村民进行陀螺比赛,积极传承非遗文化。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29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