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 >

念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经”|重庆理工大学张小川:人才培养如同“种庄稼” 抓好“育苗”才能使其留根发展_世界消息

2023-05-29 22:25:00 来源:两江新区官网

评论


(资料图)

据赛迪《关键软件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关键软件人才新增缺口将达到83万。当前,重庆正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成为关键要素,那么,如何丰富重庆的人才储备,推动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质上突破?念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经”系列第三期专访了重庆理工大学两江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张小川。

重庆理工大学两江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张小川。(受访者供图)

留人要留根 盯着摘“果子”不如抓“育苗”

相比于制造业需要大量产业空间载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核心要素是人,最重要生产工具就是电脑,他们可以像候鸟一样随时迁徙,对地域、企业的粘性有待增强。

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这些人才扎根发展呢?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如同‘种庄稼’,播种、育苗、成果缺一不可,与其盯着成熟的果实,不如从‘育苗’开始促其留根发展。”张小川打比方说。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蓝天/摄)

他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学历期、成长期、成熟期。

学历期指人才在学校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人才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同“播种”,主要是业务能力的培育;成长期是指人才毕业后最初工作的3-5年,这一时期是人才成家立业的关键阶段,也是留人留心的最好时机,类似“育苗”扎根,只要在此生根,也就不会轻易离开,粘性一经建立,就难以斩断;成熟期指人才已经在某一领域深耕多年,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家庭事业稳定,通常难以“挪窝”,但这些成熟的“果子”也最惹人垂涎。

“重庆现有地理优势和整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态优势并不明显,对成熟期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那么,抓本土人才从根到苗的这两个阶段的培养,对建立本地人才粘性,促进本地扎根生长就成为重要手段。”张小川说。

他建议,各级各部门要用“放水养鱼”思维培育本土人才。放水养鱼,落脚点在“鱼”的成长上,要用生态留人、感情留人,给鱼创造一个好环境。这个生存环境既要有良好的产业生态,更要在政策配套方面支持。

“要想人才留得住,产业首先得跟上,让人才能够施展拳脚,产业跟不上,强行留人对其长期发展也不利,这样一来,有时候让其出去成长后续回归家乡也不失为良策。”张小川谈到,相比北上广深等地,目前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态欠缺龙头引领,也缺乏自身特色。

但也要看到,重庆数字经济企业已经突破20000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40%,随着数字重庆建设,“满天星”计划的实施,后续发展潜力巨大。

在政策配套方面,需整合人社、金融、科技等部门资源,加大对本土高校支持力度,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做好学校、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破解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企业端可创新管理方式,避免急功近利,通过期权“套人”、耐心育人、用情动人,实现感情留人。

比如,政府以项目形式向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开放,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培育过程打下重庆印记、种下创新种子,以小项目留下优秀创新人才。

“人才最需要信任和尊重,育人才就是留人心,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激励其大展才华、大有作为,自然也就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张小川总结,现阶段做大本土人才“蛋糕”是破解人才匮乏的重要任务。

政府搭台加强校企合作 小投资换来大回报

本地人才育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比较常提的一种模式,为此,张小川指出,高校掌握创新链、人才链,但更需要企业这个产业链对接,两江新区乃至重庆地区有这么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但目前与本土高校合作联动较弱。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张坤琨/摄)

谈起原因,张小川表示,企业最优先考虑的肯定还是自身经营问题,对这方面投入有所顾虑。为此,他呼吁政府“搭台”,高校和企业“唱戏”,推动本土人才培育。一方面,可以在税收或者专项资金方面给予企业一定支持,降低其成本,调动企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一些开放性项目方面,可以给予高校更多支持,在帮助高校对接企业需求中,要积极引导校企联合申报,加强生态合作。

例如,在企业获得政府各类项目中,规定必须支持高校师生团队创新项目及其结题,需要有特定的比例用于支持学生团队、教师团队,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用融合,从而扩展本土优秀毕业生了解、留在本土企业的几率,实现项目留人、成果留人。

其实,更为关键的是企业思维的转变,学校最多的是人才,最缺的是企业需求。企业完全可以充当“天使投资人”,与高校师生进行思想碰撞,如果项目能够成功,那就是花小钱办大事;如果不成,也相当于企业在源头挖掘人才潜质,即使十之一二入职,这些人也是对企业高度认可,也构成为相对稳定的本土企业人才。

张小川举例,重庆理工大学两江人工智能学院有校内“软件工厂”的若干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均由资深教师带领,每一个团队就相当于一个“承包方”,完全有能力承接项目,虽然学生会流动,但这些教师会常驻,完全不用考虑项目后续服务的人才断档问题。同时,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更看重企业需求价值,而企业只需提供一些基础支持即可。这样一来,企业既能解决自己的发展需求,高校师生也得到了锻炼,一举多得。

目前,学院与中软国际教育集团旗下两江软件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通过两江软件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的工程师资源,补充高校企业需求短板,实现课内和课外融合,从而更好输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

“通过‘导师+学生’项目团队形式,企业需求注入天使式投资,相信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张小川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29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