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全球球精选!高跷“踩”出非遗魅力,秦都区这项民间绝活太厉害了!

2023-02-01 02:37:21 来源:二三里资讯

评论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亦指表演高跷时使用的木棍。高跷因舞蹈时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说起高跷爱好者,有一些热血青年把高跷当作非遗文化来精进传承,王辉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月里最热闹红火的是社火,社火队伍里最吸引观众的除锣鼓表演外,就数高高在上的踩高跷了。

西阳高跷是秦都区高跷发展及传承的典型代表,每逢元宵节前,西阳社区的村民就会拿起自己的高跷,开始练习。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村子拆迁后搬入小区内,小孩的高跷传承也成了王辉等人的重点关注。

“我们村子的高跷传承了近百年,仅我家,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高跷传承人了,而且我孩子现在也已经开始接受高跷了,成为了第五代传人。”王辉说,因为从他懂事起,他就与高跷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王辉便开始了自己的“高跷”生涯。

王辉称,西阳社区的高跷之所以很有名,是因为踩高跷是从百年前就在他们村子流行并流传了下来。

“当时村上几乎是每家每户都有人会踩高跷,尤其是一些年级较轻的小伙子,没事都会来练习并熟悉高跷走动时的要领。”王辉说,他们村子可以说是有着很深厚的高跷文化,所以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十来岁的小孩喜欢,这样其实也对他们高跷的传承有了“后备力量”。

据了解,高跷从表演风格上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而西阳高跷属于“文跷”,主要是以稳和表演为主,踩高跷的人也是以装扮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为主,通过各类不同人物形象及服装搭配,进行展演。

华商报记者从王辉处了解到,高跷由于跷身比较高,一般他们演出的高跷跷身高约2.2米,最高的可达2.6米左右,且演出路线复杂,一般都由年轻小伙装扮,也有八九岁的孩子。

“我们的演出都是我们村的村民,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村的高跷已经有很多年都没有展演了,今年春节元宵节热闹非凡,我们的西阳高跷也就再次重新‘复活’,将这种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展示,让更多的人所熟知和了解。”王辉说。

1月31日下午,在秦都区渭阳西路街道西阳社区的一片空地上,靠着墙边摆放着高低不同的高跷,不远处正有几名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开始学习锻炼踩高跷。

今年10岁的王睿孜穿上了几天后要表演时所需的戏曲服装,脚下踩着1米多高的高跷正在空地处来回走动,让自己熟悉高跷,以便于后续参加展演。

王辉告诉华商报记者,他作为第四代高跷传承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高跷,在他11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的“登台表演”。“当时自己小,加上踩高跷确实很辛苦,但为了能在第二年继续踩高跷展演,自己当时是哭着坚持了下来。”王辉说起了自己踩高跷的经历。

他认为,踩高跷不仅是需要喜欢,更多的还是需要勇气、胆量,以及需要异于常人的意志力和坚持力。因为踩高跷的跷身最低都有60厘米高,最高可达近3米,如果没有胆量和勇气,一般人是不可能站起来的,同时一场展演从化妆开始到展演结束卸妆,需要大半天的时间,仅化妆就是很辛苦的,表演开始后,一般都会有一个多小时甚至几个小时的走动,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坚持力,是不能完成整个展演的。

“我们村的高跷传承了百余年,正因为我们村的村民都有着相同的爱好,有着不服输的那股劲,才让我们更好的将高跷保留了下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扬光大。”王辉说,传统文化的高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总要有人去继承,去传承,在这个当中必须有人站出来,起到承接的关系,转折点,而他便会尽自己的能力,将高跷文化传承下去。

据了解,西阳高跷的历史已有百年,正是因为一代代的传承,才使得西阳高跷成了每年春节元宵节展演的最大的亮点。也就是因为有了王辉这样的高跷爱好者,将高跷这一美好的表演形式能够完整地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华商报记者  贾凡  编辑 朱国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