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净值 >

民生银行:银行业不良贷款风险总体可控

2015-11-18 16:34:28 来源:

评论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银行不良贷款也随之持续“双升”,市场开始担忧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会进一步恶化。笔者认为,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反弹主要受经济周期变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鉴于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商业银行资本和拨备充足,通过多种手段防范新增不良贷款、化解存量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总体可控。

 

信贷资产质量面临双重压力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3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年末上升0.3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281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145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3.77%,较上年末增加0.66个百分点。

自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78亿元、不良贷款率0.9%,创历史新低。之后,开始逐步反弹,这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银行资产质量面临双重压力。

从周期性看,银行属于强周期性行业,其经营状况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资产质量也往往呈现出随经济波动而波动的特征。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初期,美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一度攀升至5%。2011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2%,之后开始进入个位数增长,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出现“双升”。目前,总资产排名全球20强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在3.5%左右,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尚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结构性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面临持续去产能的压力,PPI已连续44个月负增长,盈利状况不断恶化甚至亏损,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更大。

风险总体可控

信贷资产质量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双重压力下,银行信用风险开始呈现从中小客户向大客户、从商贸行业向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扩散的特征。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还将有所上升,但总体可控。

首先,我国经济还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初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发展基础日益雄厚,改革红利正在释放,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结构性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向好趋势不会改变,这是我国银行业得以稳定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其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近年来,中央政府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金融安全运行。财政部门通过针对性的减税、增支等手段鼓励企业和居民扩大投资和消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定向支持力度;银监会调整信贷政策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增加对经济薄弱领域的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企业和地方政府杠杆率。上述举措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最后,银行资本和拨备充足增强了抗风险能力。随着银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资本补充工具的创新,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15%,较上季末提高0.2个百分点,远高于新资本协议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11.5%的资本要求。同时,按照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强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263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73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0.79%,较上季末下降7.59个百分点,仍高于拨备覆盖率150%的监管要求。

多措并举防范和化解风险

尽管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总体可控,各家银行仍需高度重视。存、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取消后,我国进入了后利率市场化时代,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困难,更需要严控不良贷款,严守风险底线,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

首先,控制新增贷款发生不良。用好增量贷款对提高银行盈利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银行必须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导,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有发展前景的领域,通过信贷“新供给”支持“新产业”发展,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互促共生。

其次,抑制存量贷款增加不良。一是密切关注存量贷款中“正常类”和“关注类”的逾期贷款和预警贷款,加强客户排查,并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采取加快清收、加强担保、信贷救援等多种措施,避免其质量下滑;二是强化贷后管理,监控好信贷资金使用,防止客户因从事股票、大宗商品交易等出现市场风险,引发信用违约;三是加强债权银行间的沟通协调,对行业中重要客户,要避免因个别银行“抽贷”引起资金链断裂,导致信用风险事件发生。

再次,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手段。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处置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从银行内部看,在传统的现金清收、诉讼催收、以物抵债、核销等手段外,积极探索利用投行手段创新化解不良贷款,它不同于注重当前现金回收的传统模式,不是简单的收贷、押品处置,而是发挥财务顾问作用,分析企业面临困难是临时性还是长期性,深入挖掘企业潜在投资价值,寻找合适的投资者,推动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持续改善经营管理。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企业困难,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且有效地化解银行不良贷款,提升回收价值、丰富市场化的处置渠道,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最后,活跃不良贷款市场交易。一方面,在现有的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十余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基础上,鼓励包括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各种资本发起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提高不良贷款交易效率和市场化定价水平;另一方面,重启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增加投资者范围,真正实现银行信贷风险的隔离和分散,降低银行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