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 >

中国最牛的发明(中国最伟大的十大发明)

2023-07-05 21:14:46 来源:互联网

评论

中国古代历史很辉煌,值得中国人好好研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中国古代科技有多么彪悍!

中国最牛的发明

1.火药、火器的发明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道士在炼丹时,很多时候需要在短时间内提高炼丹炉内的温度,就发明了黑火药,是由硫磺、硝石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的粉末,抓一把往炼丹里一撒,炉火立马变旺。发明人主要是晋代葛洪和唐朝孙思邈。


(相关资料图)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被应用在军事领域,当时有了“火箭”,也叫“飞火”,是一种带火药的箭,主要用来放火。

宋朝没有能够统一全国,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因此,在宋朝火药武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北宋已经有了大规模的火药武器制造工厂,有震天雷、火箭、火球等。

南宋宋理宗年间,安徽寿县发明了突火枪,也叫突火铳。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步枪,射程230米。南宋还发明了最早的火炮,霹雳炮。

蒙古人在连年征战中,灭国无数,俘虏金朝和宋朝的工匠,让蒙古帝国也拥有了火药武器,并把火药武器带到阿拉伯和欧洲。

明朝对火药武器非常重视,军队列装火器的比例很高,守卫京城的神机营有十万人,全都是使用火器。

很多人以为中国古人是无意间发明了火药,属于瞎猫撞个死耗子。其实并非如此,中国道士发明火药有明确目的,这东西对道士很有用,给道士带来了明显的收益,对道士来说是一项很有用的发明。只不过后来有人发现火药在军事方面更有用。

还有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只用来造烟花鞭炮,而欧洲人把火药用来制造武器。这并不属实。中国人不仅把火药应用在军事领域,还发明了很多火器,比如火枪、火炮、火箭、地雷、水雷、子弹、炮弹等。最神奇的是明朝人发明的“火龙出水”,这东西是二级火箭。

欧洲人之所以只用火药来制造武器,是因为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的就是火药武器,而不是单纯的火药。再加上欧洲处于分裂状态,连年战争,火器在欧洲各国受到的重视程度很高,投入资金也高,所以,欧洲人的火器越来越先进,最终超过了中国。

也就是说,中国在火药、火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几乎所有火器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国人把人类带入到热兵器时代。欧洲人只是把中国人发明的火器加以改良而已。

今天,所有军队的主战武器,枪、炮、火箭炮、导弹(火龙出水),其实都是中国人发明的。

火药还被应用在开矿领域,促进了人类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火药的研究也促进了化学的进步。

2.孔明灯。

中国古人发明了孔明灯。近代欧洲人根据孔明灯,发明了热气球和飞艇,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测绘领域。

3.竹蜻蜓。

竹蜻蜓是晋代人葛洪发明的,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葛洪不仅在发明火药上有重大贡献,还发明了竹蜻蜓。太牛了。

德国人根据竹蜻蜓发明了螺旋桨。俄国人西科斯基根据竹蜻蜓发明了直升飞机。

4.风筝。

中国人在春秋战国已经发明了风筝,发明人是墨子。这是人类最早发明的飞行器。

英国人根据风筝发明了带尾巴的小型滑翔器。1893年澳大利亚人劳伦斯·哈格雷夫创制了箱式风筝,而后来双翼飞机的制造者莱特兄弟就是模仿了这种风筝于1903年12月17日制造出了飞机。

5.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瓷器也对人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属于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发明。

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等待大家去认识和研究。

中国古人对人类科技发明的贡献有多么大?

有些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有些名牌大学的教授说,中国人近500年来对人类科技进步的贡献为零。

科学只是对技术发明的总结和解释,属于典型的马后炮行为。没有数量庞大的发明,科学家就没法总结出科学规律。

说到底,发明其实更重要。比如,中国科学家懂舰载机的原理,为什么还要向乌克兰购买T-10舰载机模型?光懂原理是没用的,根据原理研发出实物,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成功。拿到实物,直接模仿就简单多了。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火器、竹蜻蜓、孔明灯等实物包含很多科学原理,让欧洲人一看就会,这才有了后来的科学发明。

为什么中国古人有这么多重要发明,其他国家没有?

因为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社会发展程度就远远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科技等全面领先,这才有了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

社会发展全面领先,发明创造才会领先。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和阿拉伯落后太多,后来,这俩兄弟还是通过和中国的交流和贸易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中国,欧洲和阿拉伯还会长期处于蛮荒时代,尤其是欧洲。

有人说,古希腊有科学,很发达。比中国发达。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小国寡民,分裂的古希腊,怎么能和同时期的中国相比?

古希腊有哪些出土文物和发明创造?

古希腊有的中国都有,中国有的,古希腊几乎都没有。如果不是西方人把古希腊当成文化祖先,古希腊啥也不是。

大家也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29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