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投资 >

曾经的“山两边” 如今“跨山相融” 长三角腹地的一体化新局

2023-08-04 09:41:12 来源:江苏经济网

评论

夏日的一个周六,丘山如墨,南风徐徐。余晖洒落“昔慢·乐山民宿”的庭院,十多位客人围桌而坐,觥筹交错间,笑语飘向田园深处。

这家民宿坐落于苏皖两省交界的伍员山脚下,村名“罗市”,属宣城市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常州的江苏天人合艺文化公司投资建设,2021年底开业。该地与我省溧阳市仅一山之隔,从天目湖景区驾车20分钟即可到达。今年春季以来,每逢周末,这里都会住满来自宁苏锡常沪等长三角城市的自驾游客。


(相关资料图)

6月15日,郎溪经济技术开发区,腾旋科技公司的一期车间正紧张加工大型挖掘机的旋转接头。来自无锡的腾旋科技,客户包括中航工业、中船工业、宝钢、徐工、金风等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二期基地将于今年9月投产。

以上不过是宣城在长三角——尤其是苏皖合作中的部分缩影。

宣城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位于长三角腹地,与我省宁常锡三市相隔天目山、茅山余脉,共享水阳江、胥河、固城湖。迄今2000多年间,宣城与宁常锡——尤其是与南京之间地理、人文、经济关系深厚。然而,因行政地域所限,且所在地多丘陵河湖,紧密的历史关联长期被隔离为“山两边”“水两岸”。

如今的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已十年,与我省城市的经济社会关联日趋密切。从曾经的“山两边”到“跨越山水相融”,十年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长三角“中心”的跨省“同域化”

古邑宣城,历史上也曾一度辉煌,但近代以来其发展速度落后于江浙省份的毗邻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这也为宣城的发展蓄积了后发之力。

宣城堪称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显著,与南京、杭州、合肥三座省会城市的交通半径均在210公里以内,为长三角区域集聚、辐射要素资源提供了更快捷的交通通道,可谓安徽省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的前沿要地。这里也是长三角的土地、矿产和绿色能源“储备库”之一。同时,这里更是长三角的最大生态资源“宝库”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近60%,空气优良率超9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相比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宣城的生态环境空间巨大。

借助在长三角区域突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宣城与江浙两省、与毗邻江苏城市的“同域化”,已成为宣城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的最有力支点。去年9月,宁宣黄高速高淳段建成,宣城到南京的公路交通时间缩短了约40分钟。11月,溧阳至福建宁德高速溧阳段通车,溧阳与郎溪、广德实现“1小时通勤”。12月,宁宣黄高速浙江临安段贯通,连接苏浙皖三省的该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至此,宣城境内的3条苏皖省际“断头路”全部贯通。

截至今年6月底,宣城境内已有8条高速公路联网,包括宁宣黄、沪渝、溧宁、宣狸等,从各个方向连通苏浙沪。在苏皖毗邻区,连通南京高淳区与宣城宣州区的“两山公路”、我省360省道溧阳段等众多“末梢”道路均已通车。S202美丽公路,是宣城近年来重点修建的一条贯通苏沪皖的“长三角一体化之路”,一期项目沪皖大道今年1月已建成通车。

宣城现已有6条高铁线,贯穿此地的宁宣高铁安徽段正在加快筹建,建成后将进一步打通长三角向南辐射的通道。从宣城乘高铁,约1小时可抵达苏浙皖省会宁杭合,未来将缩短至半小时。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郎溪城市候机楼已建成运营。苏皖毗邻区的芜申运河定埠港、高淳-溧阳段航道整治等工程建成投用,安徽内河航道就此接入长三角内河航道网。

生态资源保护的“同域化”,是宣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另一个支点。自2020年底以来,宣城逐步与周边南京、常州、湖州等市建立了联合河湖长制,跨界联合监管保护水阳江、青弋江、固城湖、胥河、梅溧(渚)河等12条(个)河湖。

宣城与我省宁锡两市相邻地区的公共服务跨省“同域化”也在加快。截至目前,该市已开通了郎溪县梅渚镇—溧阳市社渚镇等14条省际毗邻公交。以苏皖14所学校为主体,沪苏浙皖一地六县成立了“胥河情”“竹海情”教育联盟。广德市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合作成立了“苏皖医疗协作示范基地”,郎溪县、广德市、宁国市等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去年宣城在南京住院直接结算5178人次,占全市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结算人次的21.24%。溧阳、郎溪、广德三地联手建设苏皖人力资源产业园,郎广两地在溧就业人数达6000余人。

宣城市区域合作中心负责人王程承告诉记者,该市在长三角区域的最新自我定位是:“绿色发展样板区”。目标包括:打造先进制造业、休闲康养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据悉,2021年4月成立的苏皖合作示范区(溧阳、郎溪、广德),如今已累计实现114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6个方面形成了52项一体化制度创新实践成果。

苏企涌动山水间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迁移至宣城,宣州、郎溪、广德……距离江苏越近、“同域化”水平越高的区域,江苏企业的数量越多,占比越高,创新水平也越高。

郎溪腾旋科技的母公司在无锡,其高端旋转接头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工程机械、机床等20多个行业,是“国之重器”大型盾构机、“钢铁螳螂”步履式挖掘机的关键配件;风电联轴器产品则应用于目前发展迅速的海上风电装备业。这样一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何投资5亿元在宣城建设新基地?

该公司总经理邓元坤坦言:其一,相比无锡,郎溪的配套半径更小,最近不过3公里;溧宁高速通车后,物流时间可减少1小时,节约成本1000元。其二,用人成本较低,每年能节约600余万元。其三,当地政策扶持力度较大。2017年迁来郎溪之前,无锡腾旋的年产值徘徊在3000万-5000万元,2018年郎溪腾旋的产值即逾亿元,去年增长至1.5亿元。二期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亿元。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备上市。

近几年,郎溪县利用长三角各省联建“一地六县”发展绿色产业的新机遇,主动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转移,成效显著。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该县新签约66个亿元以上项目,七成来自苏浙沪;累计334家规上企业中九成来自苏浙沪,其中包括远景能源等我省新兴产业名牌企业。

宣城美帮机电投资方来自南京市溧水区,公司2020年产值2600万元,去年产值已逾亿元。美帮所在的宣州经济开发区,位于狸桥镇,距南京市高淳区仅50公里。2021年12月,该园区成立了苏皖(宣州·高淳)产业合作园,整链承接来自南京和江苏的产业转移。截至目前,该园落户长三角企业112家,65%为苏企。整个宣州经开区来自长三角的企业占82%,苏企占比近1/2。

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家从苏州市吴中区“抱团”而来的企业——安徽诺达佳智能制造、鼎为光电、威灏光电,总计投资15亿元,计划今年内投产。

这些苏企赴宣发展的原因与腾旋相似,土地和原材料资源、交通条件、配套与人力成本是主要推动力。

依托南京都市圈的优势科创资源,融合科研与产业,支持企业与邻近的江苏科研机构开展自主创新的应用研究,提升产业水平,是宣城的另一种新尝试。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联合研发高性能永磁伺服电机;安徽青龙湾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江苏飞图智能控制有限公司签署“无人机研发科研项目”合作协议。

因自然资源优势,文旅市场是苏皖产业合作中民间资本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溧阳、郎溪、广德都是山水资源型城市。作为长三角文旅界最知名县域之一,溧阳市数年前就利用自身品牌带动周边,延伸网红旅游路——溧阳1号公路,整合三地优质旅游资源。郎溪“清新飞鲤·通湖绿道”“云舞之路·七彩环线”已建成,广德“竹乡画廊旅游100”风景道正在建设。溧郎广三县正在联手开发伍员山的文旅资源。

记者采访的郎溪县“昔慢·乐山民宿”,由闲置农房改建而成,配有会议、餐饮、娱乐等多功能空间,可谓乡村民宿的升级版。民宿管理者钱雪燕告诉记者,虽然开业后经历了两年疫情,但“昔慢”作为精品文艺民宿品牌在常州周边文化圈有着不错的口碑,今年1-7月入住率已回升至41%,常州游客占比62%。当地的生态休闲新品牌——昆山湖旅游度假区系南京人投资打造。28年前《人民日报》刊载的《山这边,山那边》报道,记录了伍员山南北苏皖乡村竞相改革的历程。今日宣城与江苏之间迅速增长的经济合作,让曾经的“山两边”“水两岸”,正加快成为“这座山”“这片水”,进入融合发展阶段。

边界与边缘的束缚

地处两省交界,位于南京、杭州两大都市圈外缘,宣城既因此而拥有天然优势,也因此受限。边界与边缘,这是宣城在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之中必须面对的两大瓶颈。

溧阳市发改委人士分析,当前省际界限仍有待打破,传统的“行政区经济”依然影响着地区间充分开放与政策协调。譬如:溧郎广三县市分属苏皖,发展水平存在级差,城市定位及能级不同,部分资源存在同质性。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流动不畅,需进一步健全区域协作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更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何谓“边缘化”?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例,这一区域包括溧阳、郎溪、广德三县市,是全国首个以县为单位的跨省合作区。溧阳市发改委人士坦言,该示范区处于南京、杭州等都市圈空间围合的边隙地带,地处长三角的相对“边缘地带”,对部分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不足,难以引进中高端人才、优秀科创机构的问题尤其突出。

如何打破边界和边缘的束缚?不久前,宣城市明确提出,发挥“双圈”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杭州都市圈观察员的叠加效应,进一步打通行政边界。为此,宣城将围绕加速破解跨省行政壁垒、体制障碍,积极探索从单个项目协同走向同城化、同域化制度创新的新经验、新模式。据记者了解,今年宣城的“破局”方向是:加快推动跨省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推进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到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的公共政策同城化;健全共享化利益机制,跨省合作共建园区,在产业转移双方之间对收益进行相应的分配。

王程承坦言,目前宣城主导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江苏企业在此发展空间很大。他透露,该市正推动在苏皖毗邻区建立新型功能区,集中引进扶持苏企,但目前存在现实障碍,主要矛盾是宁宣、常宣之间的产业合作基础较为薄弱,软硬件设施均不足。

常州市发改委的报告直言,溧郎广三地历经多年合作探索,行政体制机制突破也步入“深水区”,受机制束缚,一些重点合作项目进展缓慢。必须借鉴制度创新经验,探寻示范区建设新定位、新目标。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关枢在调研中发现,在宣城投资的江苏企业多属于“小而精”,目前这些企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制造能力还有限。

关枢认为,由于生态资源的优势,文旅业应作为宣城推动苏皖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之一。江苏资本对郎溪的文旅投资已初步释放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两地文旅合作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合作规模较小,投资力度不够;文旅产品缺乏创新,与周边乡村游同质化;缺乏足够和高质量的市场传播等。

未来如何破解省际间类似宣城的“边界”和“边缘”束缚?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副研究员周睿直言,苏皖之间的产业合作需尽快形成更为成熟的统一产业布局和统一大市场,这直接关系到产业转移效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两省各地政府应重点着力之处。他认为,包括宣城在内,无论对接长三角还是南京都市圈,目前的区域一体化并没有行政强制力,这就要求所有城市在合作中找到各自的定位和优势,实现融合发展。更深一层看,既然产业合作存在难点,就更需要在制度和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宣城日报记者 李 菡通讯员 姚 鑫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29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