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投资神州,阿里脚踩两只船?

2016-03-25 16:06:06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评论

  3月24日一早,“阿里巴巴以近30亿元战略入股神州专车并获得后者的10%股份”的消息不胫而走。还晒出了神州专车内部盖章文件。

神州落袋阿里?滴滴急了。

  从爆料文章看,其中不乏“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基本放弃在滴滴出行中与腾讯的争夺,转向神州专车,也说明其更看好神州专车的B2C专车模式和前景。”等公关语句。

  更劲爆的是,阿里巴巴随后发表声明予以否认,“阿里与滴滴出行合作密切而愉快,并将继续支持滴滴出行的发展。阿里目前在出行领域没有新的计划。”

  阿里态度暧昧,神州专车笑而不语,让人不免猜想,莫非又是神州专车一手策划的好戏?

  想必大家依然记得去年那一组“Beat U!我怕黑专车!”的主题海报。神州专车意料之中的赚眼球做到了,但令神州始料不及的是,大部分网友都站在Uber一边,甚至打出“抵制神州专车”的口号。

  显然,这次与上次的营销事件不同,我想神州专车还不至于拿融资消息换市场声量。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阿里凭什么砸钱给神州专车?就算拿了阿里的钱,神州专车又能怎样?

  我们先来普及两个概念,就是神州租车和神州专车。简单说,神州专车是神州租车和优车科技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神州租车给神州专车提供车辆资源。

  假如阿里投资了神州专车,那么阿里看中的是什么?我想不出来。

  神州专车作为一个平台,既没有车辆资源,也没有司机资源,难道是要用户?阿里根本不缺用户资源。这么看来,这钱花的不值。

  而且,在滴滴快的合并后,阿里依然在新公司董事会上,并持有滴滴快的股份,目前滴滴快的正在下调补贴,启动商业化进程,市场预期良好,聪明的阿里怎会为了神州专车一颗歪脖树,而惹怒滴滴这片大森林?我的答案是不会。

  当然,目前看来处境最尴尬的滴滴必然不会袖手旁观。据接近滴滴的人士说,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近期为了劝说阿里放弃投资神州做了大量的努力。这个说法十分可信,别忘了,去年滴滴快的合并遇到瓶颈的时候,也是柳青亲自打电话给马云才搞定的。

  现在看来,阿里的辟谣更像是柳青努力下的结果,文字中的暧昧不清,既没有说明没有投资神州专车,也没有说明不会放弃滴滴,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阿里正在滴滴和神州之间左右摇摆,以谋取利益诉求的最大化(真实诉求我们不得而知)。

  换个角度讲,假设神州专车拿了阿里的钱,又会怎样呢?

  阿里的投资逻辑,从以往的案例可以窥见一斑。

  2013年5月,阿里向高德投资2.94亿美元,得到28%的股份;一年后,阿里全资收购高德;2013年3月和12月,阿里两次共向UC投资6.9亿美元,这笔投资占股达到20%以上;一年后,阿里全资收购UC;2014年4月,阿里向优酷土豆投资12.2亿美元,随后一年将持股比例增至20.7%,进而全资收购。

  熟悉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兼CEO、神州专车董事长陆正耀的人都知道,他身上的霸气和执着,并不会轻易委身他人。就在今年2月份,陆正耀曾表示,神州专车或在年内挂牌新三板。

  在我看来,“阿里投资神州专车”的消息背后最可能的原因是,B2C模式越做越重的神州专车现金压力大,又苦于融资受阻,和阿里共同上演了一场双簧。

  自成立以来,神州专车已经完成两轮融资。2015年7月,优车科技完成2.5亿美元A轮融资;10月,优车科技完成5.5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35.5亿美元。

  再看竞争对手们的融资情况,滴滴最近两次融资是,去年9月,获得30亿美元融资,估值160亿美元;今年2月爆出滴滴再获10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200亿美元。传闻Uber在该一轮融资中筹集到近10亿美元,总融资额超过50亿美元。去年10月,易到用车获得乐视7亿美元战略投资,并在去年年底开始高调补贴发起新一轮专车补贴大战。

  相比较来看,神州专车一直坚持的B2C模式是出行领域线下最重、最烧钱的一个。在去年下半年最疯狂的阶段,神州专车大幅补贴用户,开展充一百返一百的活动,总共烧掉了十几个亿。但是今年以来,神州专车的补贴在日渐下降,变成充一百返二十。当然,降低补贴无可厚非,滴滴也是如此,但是降低补贴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订单量和用户量的大幅降低和流失。正如当年,滴滴和快的大规模烧钱时,之所以停不下来就是因为如果对方不停,你停止了就会被打死。两家心照不宣的暂停补贴后,订单量都呈现了大幅下滑的态势。

  除此之外,就在近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滴滴出行CEO程维和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易到用车CEO周航都在大谈分享经济和无人驾驶。正如程维所说,当中国市场还在抢夺车辆资源的时候,美国硅谷在谈的是智能汽车、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在十年后,你买一辆车就像今天买一匹马一样。”可见,C2C共享模式才是出行市场的未来,神州专车的B2C模式前景堪忧。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