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网上找心理咨询师3年花18万 长沙一女子质疑被诱导消费

2023-04-24 10:37:50 来源:潇湘晨报

评论

潇湘晨报记者 王胤期 长沙报道

近日,在长沙的甘肃人刘女士向晨意帮忙记者求助,2017年时,想找一位心理医生做辅导,通过“给力心理”App联系上一位心理咨询师王某,到2020年,她通过App,一共交了18万余元咨询费。这3年刘女士从来没和王某见过面,仅通过App保持联系。刘女士说,其间王某时常称她为“亲爱的宝宝”,在王某要求下,她称对方“老妈子(妈妈)”,刘女士觉得王某和她“东聊西聊,就是不做心理咨询”。刘女士认为自己被诱导消费,希望平台能退还她18万元咨询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女士今年34岁,2017年,由于和丈夫多次争吵,感到心力交瘁的她想找一位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她在网上搜索时,被推送的“给力心理”App吸引,并下载了它。

下载该App后,刘女士在上面认识了一位心理咨询师王某。刚开始时,刘女士对王某并不感兴趣,但王某最终成功获得了刘女士的信任。刘女士说:“我没购买咨询服务时,他就一口一个‘宝宝’,还给我发爱心、玫瑰等带有感情暗示的表情,让我对他产生倾诉的冲动。”

刘女士说,从2017年到2020年的这3年里,她和王某的互动非常频繁,且都是通过“给力心理”App购买咨询服务进行互动。“不买咨询服务的话,他的回复就很冷淡,一般就是‘哦’‘嗯’等字眼。购买服务后,他就变得很热情,有时还会主动发一些我家乡的食品和景点照片,搞得跟他马上就要过去一样,让我有更多想和他进行交流的想法。他还跟我说,心理咨询师就像客户的妈妈,因此我喊他老妈子,他喊我宝宝。”

截至2020年,刘女士一共在平台上花了18万余元咨询费。刘女士说,感觉3年下来,王某和她“东聊西聊,就是不做心理咨询”。

2023年4月23日,刘女士告诉晨意帮忙记者:“我家里人知道我花了18万多元后,把我从家里赶了出来,也不给我钱了。目前我和老公也离婚了,一个人在长沙带小孩。”

4月23日,晨意帮忙记者陪同刘女士来到“给力心理”App所属的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尹先生表示,早在2021年,他们已经和刘女士达成了一份和解协议。

尹先生出示了一份签订于2021年3月8日的三方仲裁和解协议。在这份协议中,三方愿意达成和解,王某向刘女士道歉并赔偿8000元精神损失费,刘女士则不再就此事继续追究平台方和王某的任何责任,平台方同时给刘女士提供5万元优惠券等其他服务。

在这份协议中,平台方认为:王某没有正确处理好刘女士的“移情”。对此,尹先生解释说:“移情是心理咨询的一个术语,用比较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这个事情,就是刘女士在和王某进行过交流后,产生了移情,觉得王某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她才会喊王某为老妈子。王某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刘女士只能是客户关系,如果客户出现这种情况,王某应该及时制止。因此,我们才判定王某没能正确处理好移情,而不是王某出现了和她(刘女士)在谈网恋或者是‘PUA’她的情况。”

尹先生说,平台会对入驻的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信息进行严格核查。“此前刘女士多次去有关部门投诉我们,我们把平台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资料都打印了出来,如果有问题,我们早就停止营业了。入驻平台的心理咨询师,至少要有3年从业经验,并且提供身份证、手写字条和相关执照。如果有人盗用他人信息在平台上注册,我们发现了会将其销号,并追究法律责任,不会纵容这种行为。”

尹先生同时透露,刘女士此前在平台上的钱并不是全部都花在了王某身上。“她在平台上除了王某,还找了其他几名咨询师。之前协商的时候,她也没像今天这样,将矛头对准我们平台。”

对此,刘女士表示,此前她认为自己被王某欺骗,因此找了其他几位心理咨询师。

尹先生表示,如果刘女士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刘女士表示,她准备通过法院起诉进行维权。

随后,刘女士现场拨打王某电话。当刘女士说出自己身份后,王某立刻将电话挂断。晨意帮忙记者表露身份尝试联系王某,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在本事件中,存在以下焦点问题:刘女士该以怎样的名义去起诉,起诉主体又是谁?如果刘女士认为自己被诱导消费,需要提供怎样的证据,平台需要承担哪些责任?潇湘晨报记者就此咨询了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律师的意见。

付建认为,刘女士在平台咨询师的话术下消费18万多元,如果没有真正享受到应有的心理咨询服务,而且与花费完全不对等,那平台并没有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除此之外,咨询师的行为可能涉嫌欺诈,刘女士能以受到欺诈为由,主张撤销交易,由于利润是平台和咨询师按比例分配,因此在起诉的时候可以将咨询师和平台列为共同被告。

付建认为,如果刘女士认为自己被诱导消费,可以提供咨询师在推销过程中对心理辅导作出的承诺,可以是微信聊天记录,也可以是通话录音。通常情况下,诱导消费并不会明确告知服务的详细内容,往往模糊不清打着擦边球,与实际提供的服务大相径庭。“如果平台与咨询师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承担赔偿责任,但事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员工进行追偿;即便不存在劳务关系,平台也应当对自己监管上的过失承担连带责任。”

付建表示,若咨询师诱导消费,也是属于个人行为,平台可能并不知情,但对于消费者造成的损害,平台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只不过事后可以向咨询师追偿。若咨询师误导消费违反了平台规则,平台方可以根据情节对咨询师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平台监管不到位或者有其他过失,对于造成的损害结果,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29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